跳到主要內容區

治校理念

 
啟動NSYSU DNA 4.0
想像未來勇於追夢

        大學不再只是個專精學術研究的代名詞,隨著科技的發明與台灣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充,在社會的需求與期待的演化下,除了學術研究外,教學亦非只是傳授知識和擴散知識,如何透過教學品質確保學生專業知能、提升就業機會,以及以校園建築、環境、制度、風氣形塑一種將知識轉化成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甚且發展出有美感品味的生活態度,已然成為大學教育與校園文化創新重要功能。另外,大學更被期待能將專業社群研發能量,聚焦在促進社會產業發展的動能。從美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自詡為San Diego城市發展的引擎,到本校以邁向國際知名頂尖大學,担當大高雄學術、文化、人才培育及產業發展之發動機,為中山大學之使命與發展願景,都說明大學已不能置身於城市及產業發展之外。

        大學的主體不是行政體系,更非學校主管大學的風格、文化及品牌是由教師、學生、及行政同仁的共同投入與參與,和校園內「不會說話的老師」--建築和制度等形塑。大學的根本精神是對教育本質、理想與價值的堅持,對創新與卓越的追求,欠缺了這個精神,大學便不再是大學。中山大學自民國69年創校以來,積極延攬國內外優秀人才,並提供一個多元、開放、自由、鼓勵創新的校園文化,使得本校以不到30年之校齡,得以成為臺灣頂尖研究大學之一。 
在面對國際競爭和高教轉型、智慧密集產業,以及少子化的挑戰,中山如何在研究、教學、和社會影響力持續扮演領頭羊角色,乃在於能否將既有
DNA(Diverse、Novel、Adventurous)級至4.0,深化營造一個對師生、行政同仁充分的信任,包容多元、肯定差異價值,勇於追求創新,挑戰冒險,容忍失敗的校園文化。創造學習者的未來希望,和豐富生命的學術場域,使得校園內每一位成員都能依據其專長、興趣,充份發揮潛能,追求自我實現。

對教師的支持 
        充分尊重教師專業,教師是大學人才培育成敗的關鍵,校長之主要職責在尊重專業,維護大學自由學風與堅持追求多元、創新、卓越之精神,讓每一位教師享有充分發揮專業及潛能,並追求不斷自我超越的環境。為此,所有有利於教師教學研究、環境、資源,舉凡:確保系所行政運作經費水電費的解決、研究經費之爭取、特殊儀器設備之充實、行政效能之提升等,均為校長及行政體系應積極地主動設法改善、謀求解決,並為不可推卸之職責。 
        未來在既有基礎上,更應透過建立五年內教師退補及延攬優秀教師加速聘任機制,鼓勵各院配合特色發展,積極延攬優秀人才;也應更積極投入教學資源,鼓勵系所開設Capstone課程,跨院產學整合學程、提供學生創新創業、職業倫理與實習的機會,強化學生專業知能,減少學用落差,奠下學術研究基礎與提升就業力。除此,由於教師扮演學校教學的重要角色,其在教學工作上的貢獻及努力,除校長應予認可及鼓勵之外,特別是特色課程、教材與創新教學模式的研發及產學合作表現、爭取籌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包括對城市發展之貢獻,應適度的反映於教師多元升等及聘任的政策上,增加其比重,確保學習品質和學校品牌形象的樹立及城市影響力(social impact)。

        為鼓勵教師結合專業與社會網路爭取政府或業界研究計畫,應有研究經費配合款機制、恢復既有95%比例之節餘款分配,獎勵教師進行國際合作,與建立博士生以院為單位之彈性招生制度,以支持教師研究能量之維續和增進。

對學生的教育 
        培養跨域整合的社會中堅,大學不能沒有理想,未來中山的學生將會是社會的主流,除了專業知能的發展外,一個具活力、山海胸襟、博雅跨域整合、人文關懷、國際視野,創新創業與國際移動能力的人才培育,更應為本校課程、教學與校園生活內涵的主要元素。為此,強化建構一個具前瞻、民主多元、支持創新,以及參與式且自主的管理生活制度,鼓勵學生多元體驗及發展,激發社會參與的熱情,使其成為未來社會的領袖人才。
        另外,應積極串連每一位中山人美麗且難忘的學習經驗與共同的生活記憶,凝聚師生和維繫校友支持學校發展的力量,擴增學生就業機會。對學生的學習,除了正式課程外,爭取經費打造西子灣成為南臺灣水域活動基地,並藉由非正式課程結合師生專業,主動爭取規劃辦理融入城市重大體育、藝術、文化與產業活動(如國際馬拉松、風帆、藝術季、軟體園區放視大賞、旗鼓鹽風華再現等)。增加創造學生國際學習的經驗募款提供全額獎學金積極爭取優秀弱勢及外籍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課程,爭取優秀學生的彈性入學許可,結合網路舉辦國際公共議題競賽等。一則有助於本校研究能量之提升,亦有助於多元文化的認識和對話,更能增進本校國際亮點。


對行政同仁的激勵
        建立彈性變通的行政制度。行政體系是大學的必要組織,學校之人事典章制度規範及經費分配運作應積極依法制度化、透明化、公開化,且配合院系所特性與發展,諸如管院的國際化的支持EMBA的升級,因應少子女化與產業需求的創新整合教務修課等,均應保有彈性變通機制,以利教學研究和本校同仁互信及凝聚力之建立,應優先推動。校長有責任塑造一個支持、鼓勵同仁可以發揮生命能量的工作環境,提供高品質的行政服務。此外,對於同仁能整合有限資源的跨處室或團隊的合作,如優先建立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平台創新校務建設與基金,積極爭取校外經費支持教師的教學研究,應對其績效應給予獎勵

開創資源、大學整合
有愈來愈多的大學競爭有限的研究經費、學生以及社會資源,讓大學的治理模式受到更大的衝擊和挑戰,校長應勇於承擔,並快速回應社會共識,如:無障礙環境空間解決、綠色校園永續環境的發展、性別主流化的措施,逐年(四年二億)整修教學空間、廁所、體育場館、運動設施等,提升師生城市富藝術人文優質學習及健康休閒環境等。此外,公務預算的爭取與校務基金的籌募、學校聲望的提昇、校內合作與競爭意識的凝聚、校際合作競爭策略的形成未來發展重點的討論,包含:提升能源效能,學校統籌水電費解決各院攤付困境,以及高雄榮總併入本校、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大學與海洋科大的整併,或仁武校區結合在地特色產業,建立創意虛擬實境研究學區,包括虛擬實境創意教學研究中心、虛擬實境創意實現園區建構虛擬實境「兒童夢想館」吸引VR相關產業進駐育成及研究中心,帶動區域發展;以及主動回應未來後頂大高教發展藍圖:在國際特色、區域創新整合、或研究基地的發展,如何配合智慧城市的發展建立典範,都需校長以開擴的心胸、前瞻的眼光,針對本校的特色和所有同仁尋求共識,共謀發展策略。  
再者,因應氣候變遷、臺灣海洋特性,如何從專業結合產官學及跨國合作,擘劃「以海洋為主的未來智慧生活城市之想像」的實踐,落實城市發展的發動機角色,以期在爭取社會資源時,堅持大學的理想與精神,展現研究能量和貢獻,創造產業、城市、學研三贏。使其能真正扮演國際知名城市,一定有國際著名的大學,實現中山創校初衷《北台大、南中山》之使命。


Trust, Excellence and Engagement---想像未來,勇於追夢 
『假我數年來從事教育活動,我將要改造世界』(J. A. Comenius我在中山31年,參與也見證中山的發展與成就,未來如果有幸擔任校長,我將秉持創校精神,以創新、負責的態度治理校務,致力募款統合校內外資源確保財政上的穩定吸收最好的人才,提供本校所有成員一個可以充分發展的工作環境與豐富生命的磁場激發同仁熱情,鼓勵合作以生產出開創性(path-breaking)學術成果想像未來,勇於追夢,讓生命在中山轉彎、發光

啟動NSYSU DNA 4.0
想像未來勇於追夢

        大學不再只是個專精學術研究的代名詞,隨著科技的發明與台灣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充,在社會的需求與期待的演化下,除了學術研究外,教學亦非只是傳授知識和擴散知識,如何透過教學品質確保學生專業知能、提升就業機會,以及以校園建築、環境、制度、風氣形塑一種將知識轉化成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甚且發展出有美感品味的生活態度,已然成為大學教育與校園文化創新重要功能。另外,大學更被期待能將專業社群研發能量,聚焦在促進社會產業發展的動能。從美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自詡為San Diego城市發展的引擎,到本校以邁向國際知名頂尖大學,担當大高雄學術、文化、人才培育及產業發展之發動機,為中山大學之使命與發展願景,都說明大學已不能置身於城市及產業發展之外。

        大學的主體不是行政體系,更非學校主管大學的風格、文化及品牌是由教師、學生、及行政同仁的共同投入與參與,和校園內「不會說話的老師」--建築和制度等形塑。大學的根本精神是對教育本質、理想與價值的堅持,對創新與卓越的追求,欠缺了這個精神,大學便不再是大學。中山大學自民國69年創校以來,積極延攬國內外優秀人才,並提供一個多元、開放、自由、鼓勵創新的校園文化,使得本校以不到30年之校齡,得以成為臺灣頂尖研究大學之一。 
在面對國際競爭和高教轉型、智慧密集產業,以及少子化的挑戰,中山如何在研究、教學、和社會影響力持續扮演領頭羊角色,乃在於能否將既有
DNA(Diverse、Novel、Adventurous)級至4.0,深化營造一個對師生、行政同仁充分的信任,包容多元、肯定差異價值,勇於追求創新,挑戰冒險,容忍失敗的校園文化。創造學習者的未來希望,和豐富生命的學術場域,使得校園內每一位成員都能依據其專長、興趣,充份發揮潛能,追求自我實現。

對教師的支持 
        充分尊重教師專業,教師是大學人才培育成敗的關鍵,校長之主要職責在尊重專業,維護大學自由學風與堅持追求多元、創新、卓越之精神,讓每一位教師享有充分發揮專業及潛能,並追求不斷自我超越的環境。為此,所有有利於教師教學研究、環境、資源,舉凡:確保系所行政運作經費水電費的解決、研究經費之爭取、特殊儀器設備之充實、行政效能之提升等,均為校長及行政體系應積極地主動設法改善、謀求解決,並為不可推卸之職責。 
        未來在既有基礎上,更應透過建立五年內教師退補及延攬優秀教師加速聘任機制,鼓勵各院配合特色發展,積極延攬優秀人才;也應更積極投入教學資源,鼓勵系所開設Capstone課程,跨院產學整合學程、提供學生創新創業、職業倫理與實習的機會,強化學生專業知能,減少學用落差,奠下學術研究基礎與提升就業力。除此,由於教師扮演學校教學的重要角色,其在教學工作上的貢獻及努力,除校長應予認可及鼓勵之外,特別是特色課程、教材與創新教學模式的研發及產學合作表現、爭取籌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包括對城市發展之貢獻,應適度的反映於教師多元升等及聘任的政策上,增加其比重,確保學習品質和學校品牌形象的樹立及城市影響力(social impact)。

        為鼓勵教師結合專業與社會網路爭取政府或業界研究計畫,應有研究經費配合款機制、恢復既有95%比例之節餘款分配,獎勵教師進行國際合作,與建立博士生以院為單位之彈性招生制度,以支持教師研究能量之維續和增進。

對學生的教育 
        培養跨域整合的社會中堅,大學不能沒有理想,未來中山的學生將會是社會的主流,除了專業知能的發展外,一個具活力、山海胸襟、博雅跨域整合、人文關懷、國際視野,創新創業與國際移動能力的人才培育,更應為本校課程、教學與校園生活內涵的主要元素。為此,強化建構一個具前瞻、民主多元、支持創新,以及參與式且自主的管理生活制度,鼓勵學生多元體驗及發展,激發社會參與的熱情,使其成為未來社會的領袖人才。
        另外,應積極串連每一位中山人美麗且難忘的學習經驗與共同的生活記憶,凝聚師生和維繫校友支持學校發展的力量,擴增學生就業機會。對學生的學習,除了正式課程外,爭取經費打造西子灣成為南臺灣水域活動基地,並藉由非正式課程結合師生專業,主動爭取規劃辦理融入城市重大體育、藝術、文化與產業活動(如國際馬拉松、風帆、藝術季、軟體園區放視大賞、旗鼓鹽風華再現等)。增加創造學生國際學習的經驗募款提供全額獎學金積極爭取優秀弱勢及外籍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課程,爭取優秀學生的彈性入學許可,結合網路舉辦國際公共議題競賽等。一則有助於本校研究能量之提升,亦有助於多元文化的認識和對話,更能增進本校國際亮點。


對行政同仁的激勵
        建立彈性變通的行政制度。行政體系是大學的必要組織,學校之人事典章制度規範及經費分配運作應積極依法制度化、透明化、公開化,且配合院系所特性與發展,諸如管院的國際化的支持EMBA的升級,因應少子女化與產業需求的創新整合教務修課等,均應保有彈性變通機制,以利教學研究和本校同仁互信及凝聚力之建立,應優先推動。校長有責任塑造一個支持、鼓勵同仁可以發揮生命能量的工作環境,提供高品質的行政服務。此外,對於同仁能整合有限資源的跨處室或團隊的合作,如優先建立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平台創新校務建設與基金,積極爭取校外經費支持教師的教學研究,應對其績效應給予獎勵

開創資源、大學整合
有愈來愈多的大學競爭有限的研究經費、學生以及社會資源,讓大學的治理模式受到更大的衝擊和挑戰,校長應勇於承擔,並快速回應社會共識,如:無障礙環境空間解決、綠色校園永續環境的發展、性別主流化的措施,逐年(四年二億)整修教學空間、廁所、體育場館、運動設施等,提升師生城市富藝術人文優質學習及健康休閒環境等。此外,公務預算的爭取與校務基金的籌募、學校聲望的提昇、校內合作與競爭意識的凝聚、校際合作競爭策略的形成未來發展重點的討論,包含:提升能源效能,學校統籌水電費解決各院攤付困境,以及高雄榮總併入本校、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大學與海洋科大的整併,或仁武校區結合在地特色產業,建立創意虛擬實境研究學區,包括虛擬實境創意教學研究中心、虛擬實境創意實現園區建構虛擬實境「兒童夢想館」吸引VR相關產業進駐育成及研究中心,帶動區域發展;以及主動回應未來後頂大高教發展藍圖:在國際特色、區域創新整合、或研究基地的發展,如何配合智慧城市的發展建立典範,都需校長以開擴的心胸、前瞻的眼光,針對本校的特色和所有同仁尋求共識,共謀發展策略。  
再者,因應氣候變遷、臺灣海洋特性,如何從專業結合產官學及跨國合作,擘劃「以海洋為主的未來智慧生活城市之想像」的實踐,落實城市發展的發動機角色,以期在爭取社會資源時,堅持大學的理想與精神,展現研究能量和貢獻,創造產業、城市、學研三贏。使其能真正扮演國際知名城市,一定有國際著名的大學,實現中山創校初衷《北台大、南中山》之使命。


Trust, Excellence and Engagement---想像未來,勇於追夢 
『假我數年來從事教育活動,我將要改造世界』(J. A. Comenius我在中山31年,參與也見證中山的發展與成就,未來如果有幸擔任校長,我將秉持創校精神,以創新、負責的態度治理校務,致力募款統合校內外資源確保財政上的穩定吸收最好的人才,提供本校所有成員一個可以充分發展的工作環境與豐富生命的磁場激發同仁熱情,鼓勵合作以生產出開創性(path-breaking)學術成果想像未來,勇於追夢,讓生命在中山轉彎、發光